感统失调的表现
“孩子总像没长骨头似的,坐没坐相、站没站相”“写字歪歪扭扭,系鞋带学了半年还不会”——这些看似“懒散”或“笨拙”的行为,可能是儿童本体觉失调的信号。本体觉如同大脑中的“身体地图”,负责感知肢体位置、控制动作力度和协调身体运动。当这张“地图”出现偏差,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频繁“迷路”。那么儿童本体觉失调的表现有哪些呢?以下是家长需警惕的5类典型表现。
一、动作笨拙,平衡感差
本体觉失调的孩子常像“小企鹅”般摇摇晃晃:走路易绊倒、跑步时无法急停、单脚站立超不过3秒;上下楼梯紧抓扶手,骑车、跳绳等需要协调性的运动更是“灾难现场”。他们可能因无法准确感知身体与地面的距离,闭眼时立刻失去平衡,甚至害怕旋转类游戏。
二、精细动作“手残党”
从握笔到用剪刀,从扣纽扣到系鞋带,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他们而言会很困难。写字时用力过猛折断铅笔头,或因力度不足导致字迹模糊;吃饭时勺子总对不准嘴;搭积木时因无法控制手指力度,要么推倒整座“城堡”,要么因轻拿轻放耗时过长而急躁。
三、空间感知“路痴”模式
这类孩子常陷入“空间混乱”:穿鞋左右不分、写字时字迹飘出格子、画画时比例失调;在陌生环境容易迷路;攀爬时无法判断身体与障碍物的距离,经常撞到头或膝盖。
四、力量控制“失控现场”
他们难以感知“用多少力才合适”,拍球时要么球飞出界外,要么因拍打过轻导致球弹不起来;撕纸时容易撕破,拧瓶盖时要么打不开要么拧过头。
五、情绪与社交“隐形困扰”
本体觉失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因动作笨拙被同伴嘲笑,导致自卑、退缩;因无法完成简单任务而急躁发脾气;上课时因身体不受控制地扭动被老师批评,进而厌恶学习。这些情绪问题若长期积累,可能会影响孩子社交。
赞(0)
踩(0)